案例1:
老师很生气地冲着学生说:
“老师讲了多少遍了,把答案都抄在黑板上了,你怎么还是没有订正?”
训者满脸通红、怒气冲冲,被训者被迫接受,仍然恍若不知。
案例2:
老师们的牢骚
师甲:读书要求还没说完,孩子们已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讨论,我的后半句话早已淹没在了孩子们的声浪中。
师乙:范读课文已经翻到书的反面,他还停留在前一页。真不知道在听什么?
师丙:一个学生回答不出问题,不出两秒,下面就“我”声一片,即使刚才那位学生想回答了,也根本听不见。
师丁: ……
反思:从上面两个案例很清晰的看到倾听是个需要重视的问题,我们反思如果不会倾听,如何学会思考?如何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?学生的张扬个性不代表可以肆意插嘴,民主平等也不代表可以无视纪律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研究后我得出了两个认识上的误区: 一是当学生进入学校时,认为他们只要智力正常就是都能倾听的。我们许多教师认为倾听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,就想当然地确认了学生都会听课,混淆了能听和会听。二是课堂上老师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与了表扬和鼓励,但却忽视了学生是否倾听别人的发言,教师对学生倾听的要求很少。
那如何让学生养成安静倾听的习惯?特别是面对调皮的学生除了“惩罚”,除了“苦口婆心”地劝导,还有没有办法呢?经过学习和摸索得出了以下几点做法:
一、 示范带头,直观引导
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有过这样一段话:“教师个人的范例,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。”低年级的学生对学校、老师、同学都感到陌生,对一切都充满新鲜感。因此,当孩子在发言的时候,老师首先应带头倾听,决不在孩子发言的时候,做其他事。在孩子发言的过程中,留给孩子思考的时间,不打断孩子的回答。对孩子的发言,给与适当的评价。
二、具体要求,指导到位
怎样才是认真听?孩子们对此认识模糊。老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、可操作性的、细化了的要求。如:要求学生听的时候眼睛注视着老师或发言的同学;听发言之前就明确的告诉学生“过会儿要请同学们重复”, 听发言后对同学们的倾听习惯作出评价;不要打断别人的话,听完再发表自己的意见,不插嘴。
三、进行评价 ,常抓不懈
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节课、一两天说说就行的,它需要靠时间的慢慢积累。于是我制定出详细的评价表, 结合每周的评价表,对孩子这一阶段“听”的表现,做一个总结。评价分为自评、互评、教师评。内容为老师提出的听的要求。通过评价,发扬优点,更重的是指出了孩子们的不足,明确了努力的方向。
四、变换形式,唤起注意。
事实上,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、聚精会神是不可能的。老师可将猜谜语、听儿歌、改换词语听读比较、听故事评述、成语接龙等活动带进课堂,这些集趣味性、知识性、挑战性于一体的活动,既创设了良好的课堂倾听气氛又巧妙利用学生的倾听注意力。还不知不觉就延长了注意的时间,提高了学生倾听的能力。
评论